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2:00    次浏览
《儒家养生大道》点击音频,即可聆听(播讲者:杭凯) “和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,中华文化三大支柱儒、释、道的核心价值就是“中和”。儒家倡导为人处世遵循“仁和”;佛家以生死轮回立论,主张消解冲突矛盾,崇尚“圆和”;道家主张“道法自然”“利万物而不争”,主张“柔和”。三家都崇尚“中”,儒家讲“中庸”,道家讲“中道”,佛家讲“中观”。儒家认为:“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!”儒家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。凡事都有个合适的点,无论什么事,都不是到了极致才是最完美的。乐极生悲、物极必反、过犹不及等成语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,这也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。儒家认为“极高明而道中庸”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”,中庸不仅是最高的道德准则、自然法则,而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,如果能做到中庸,也就没有挥不去的愁苦,想不开的怨怼了。这其中的道理不需要过多解释,基本的意思大家都了解。但是中和的快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。孔子评价《诗经》中的《关雎》时说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,快乐和悲哀都有节制,不会过分,这也就符合儒家的中庸了。快乐、悲伤、愤怒、恐惧等情绪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能躲避开的,外界的环境会不停刺激我们,让我们产生各种体验。这些情绪波动如果不大,那只会影响我们一时,但如果太强烈,就会对心理和生理都产生强烈刺激。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至今活着的代表,中医学当然崇尚“中和”,所以,中医养生的核心价值同样是“中和”。首先,中医养生的理论根基是“和”,即“天人合一”观念。《周易》说:“六者,非他也,三才之道也。”意思是说易道概括了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道,所以“天人合一”的主要意思是天人同道、天人同序、天人同构、天人同理,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护自然环境。其次,中医养生的生理病理基础是以“和”为参照而确立的。《黄帝内经》采用阴阳概念(中医学整体理论架构的基础就是阴阳,从始至终,不离阴阳),中医按照阴阳理论来描述、思考并解决人体生命的所有问题。可以说,只要把阴阳学懂,再学中医就会一通百通。比如,中医讲人体分阴分阳,身体部位上面为阳下面为阴,前面是阴后面是阳;心肝脾肺肾五脏是阴,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;人体气机升为阳,降为阴,出为阳,入为阴……我们看中医时,大夫会说阴虚或者阳虚,阴盛或者阳盛,阴阳再结合五行、五脏就会把病症分得很清楚,比如肾阴虚要吃六味地黄丸,肾阳虚要吃八味地黄丸。所以,阴阳失和,百病由生,阴阳中和,长生久视;阴阳没能调和,治疗就无效,阴阳调和了,疾病就痊愈。最后,中医养生的方法体系是以“和”为导向而制定的。比如饮食调养,目标就是阴阳调和,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吃桂圆、红枣、牛羊肉等偏阳的食物,通过补阳来达到阴阳中和;阴虚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吃百合、绿豆、黑木耳等偏阴的食物,通过补阴来达到阴阳中和。把阴阳调中和了,就是养生。 本文系张其成先生原创,转载请注明。“腾讯新闻”“天天快报”不显示音频,请点击文章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或关注公众号“张其成”(zhangqicheng69)聆听。 【张其成国学基金】与您分享中华国学、国医、国艺、国粹更多精彩。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,即可关注噢~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获取更多好文!